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0.4 现场检测


10.4.1 现场检测开始的时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2.5条第1款的规定外,尚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1. 采用率定法确定仪器系统延迟时间;
    2. 计算声测管及耦合水层声时修正值;
    3. 在桩顶测量各声测管外壁间净距离;
    4. 将各声测管内注满清水,检查声测管畅通情况;换能器应能在声测管全程范围内正常升降。
10.4.2 现场平测和斜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应通过深度标志分别置于两根声测管中;
    2. 平测时,声波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应始终保持相同深度(图10.4.2a);斜测时,声波发射与接收换能器应始终保持固定高差(图10.4.2b),且两个换能器中点连线的水平夹角不应大于30°;

平测、斜测示意图
图10.4.2 平测、斜测示意图

    3. 声波发射与接收换能器应从桩底向上同步提升,声测线间距不应大于100mm;提升过程中,应校核换能器的深度和校正换能器的高差,并确保测试波形的稳定性,提升速度不宜大于0.5m/s;
    4. 应实时显示、记录每条声测线的信号时程曲线,并读取首波声时、幅值;当需要采用信号主频值作为异常声测线辅助判据时,尚应读取信号的主频值;保存检测数据的同时,应保存波列图信息;
    5. 同一检测剖面的声测线间距、声波发射电压和仪器设置参数应保持不变。
10.4.3 在桩身质量可疑的声测线附近,应采用增加声测线或采用扇形扫测(图10.4.3)、交叉斜测、CT影像技术等方式,进行复测和加密测试,确定缺陷的位置和空间分布范围,排除因声测管耦合不良等非桩身缺陷因素导致的异常声测线。采用扇形扫测时,两个换能器中点连线的水平夹角不应大于40°。

扇形扫测示意图
图10.4.3 扇形扫测示意图

条文说明

10.4.1 本条说明如下:
    1. 原则上,桩身混凝土满28d龄期后进行声波透射法检测是合理的。但是,为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缩短工期,当采用声波透射法检测桩身缺陷和判定其完整性类别时,可适当将检测时间提前,以便能在施工过程中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赢得宝贵时间。这种适当提前检测时间的做法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声波透射法是一种非破损检测方法,不会因检测导致桩身混凝土强度降低或破坏;二是在声波透射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时,没有涉及混凝土强度问题,对各种声参数的判别采用的是相对比较法,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满龄期后的强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混凝土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内部缺陷一般不会因时间的增长而明显改善。因此,按本规范第3.2.5条第1款的规定,原则上只要混凝土硬化并达到一定强度即可进行检测。
    2. 率定法测定仪器系统延迟时间的方法是将发射、接收换能器平行悬于清水中,逐次改变点源距离并测量相应声时,记录不少于4个点的声时数据并作线性回归的时距曲线:

    式中:b——直线斜率(μs/mm);
          l——换能器表面净距离(mm);
          t——声时(μs)
          t0——仪器系统延迟时间(μs)。
    3. 声测管及耦合水层声时修正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d1——声测管外径(mm);
          d2——声测管内径(mm);
          d'——换能器外径(mm);
          νt——声测管材料声速(km/s);
          νw——水的声速(km/s);
          t'——声测管及耦合水层声时修正值(μs)。
10.4.2 对本条说明如下:
    1. 由于每一个声测管中的测点可能对应多个检测剖面,而声测线则是组成某一检测剖面的两声测管中测点之间的连线,它的声学特征与其声场辐射区域的混凝土质量之间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故本次修订采用“声测线”代替了原规范采用的“测点”。径向换能器在径向无指向性,但在垂直面上有指向性,且换能器的接收响应随着发、收换能器中心连线与水平面夹角θ的增大而非线性递减。为达到斜测目的,测试系统应有足够的灵敏度,且夹角θ不应大于30°。
    2. 声测线间距将影响桩身缺陷纵向尺寸的检测精度,间距越小,检测精度越高,但需花费更多的时间。一般混凝土灌注桩的缺陷在空间有一定的分布范围,规定声测线间距不大于100mm,可满足工程检测精度的要求。当采用自动提升装置时,声测线间距还可进一步减小。
    非匀速下降的换能器在由静止(或缓降)变为向下运动(或快降)时,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失重现象,使电缆线出现不同程度松弛,导致换能器位置不准确。因此应从桩底开始同步提升换能器进行检测才能保证记录的换能器位置的准确性。
    自动记录声波发射与接收换能器位置时,提升过程中电缆线带动编码器卡线轮转动,编码器计数卡线轮转动值换算得到换能器位置。电缆线与编码器卡线轮之间滑动、卡线轮直径误差等因素均会导致编码器位置计数与实际传感器位置有一定误差,因此每隔一定间距应进行一次高差校核。此外,自动记录声波发射与接收换能器位置时,如果同步提升声波发射与接收换能器的提升速度过快,会导致换能器在声测管中剧烈摆动,甚至与声测管管壁发生碰撞,对接受的声波波形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因此换能器的同步提升速度不宜过快,应保证测试波形的稳定性。
    3. 在现场对可疑声测线应结合声时(声速)、波幅、主频、实测波形等指标进行综合判定。
    4. 桩内预埋n根声测管可以有  个检测剖面,预埋2根声测管有1个检测剖面,预埋3根声测管有3个检测剖面,预埋4根声测管有6个检测剖面,预埋5根声测管有10个检测剖面。
    5. 不仅要求同一检测剖面,最好是一根桩各检测剖面,检测时都能满足各检测剖面声波发射电压和仪器设置参数不变的条件,使各检测剖面的声学参数具有可比性,利于综合判定。但应注意:4管6剖面时,若采用四个换能器同步提升并自动记录则属例外,此时对角线剖面的测距比边线剖面的测距大1.41倍,而长测距会增大声波衰减。
10.4.3 经平测或斜测普查后,找出各检测剖面的可疑声测线,再经加密平测(减小测线间距)、交叉斜测等方式既可检验平测普查的结论是否正确,又可以依据加密测试结果判定桩身缺陷的边界,进而推断桩身缺陷的范围和空间分布特征。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2014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