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3 加固设计及施工


Ⅰ 水泥砂浆和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

5. 3. 1 采用水泥砂浆面层和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墙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钢筋网应采用呈梅花状布置的锚筋、穿墙筋固定于墙体上;钢筋网四周应采用锚筋、插入短筋或拉结筋等与楼板、大梁、柱或墙体可靠连接;钢筋网外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钢筋网片与墙面的空隙不应小于5mm 。
    2. 面层加固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有关构件支承长度的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有关墙体局部尺寸的影响系数应取1.0。

5.3.2 采用水泥砂浆面层和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墙体的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原砌体实际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宜高于M2.5。
    2. 面层的材料和构造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面层的砂浆强度等级,宜采用M10;
        2)水泥砂浆面层的厚度宜为20mm;钢筋网砂浆面层的厚度宜为35mm;
        3)钢筋网的钢筋直径宜为4mm或6mm;网格尺寸,实心墙宜为300mm×300mm,空斗墙宜为200mm×200mm;
        4)单面加面层的钢筋网应采用φ6的L形锚筋,双面加面层的钢筋网应采用φ6的S形穿墙筋连接;L形锚筋的间距宜为600mm,S形穿墙筋的间距宜为900mm;
        5)钢筋网的横向钢筋遇有门窗洞时,单面加固宜将钢筋弯入洞口侧边锚固,双面加固宜将两侧的横向钢筋在洞口闭合;
        6)底层的面层,在室外地面下宜加厚并伸入地面下500mm。
    3. 面层加固后,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表5.3.2-1 面层加固的基准增强系数
面层加固的基准增强系数

    4. 加固后砖墙体刚度的提高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表5.3.2-2 面层加固时墙体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
面层加固时墙体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

5.3.3 面层加固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面层宜按下列顺序施工:原有墙面清底、钻孔并用水冲刷,孔内干燥后安设锚筋并铺设钢筋网,浇水湿润墙面,抹水泥砂浆并养护,墙面装饰。
    2. 原墙面碱蚀严重时,应先清除松散部分并用1:3水泥砂浆抹面,已松动的勾缝砂浆应剔除。
    3. 在墙面钻孔时,应按设计要求先画线标出锚筋(或穿墙筋)位置,并应采用电钻在砖缝处打孔,穿墙孔直径宜比S形筋大2mm,锚筋孔直径宜采用锚筋直径的1.5~2.5倍,其孔深宜为100~120mm,锚筋插入孔洞后可采用水泥基灌浆料、水泥砂浆等填实。
    4. 铺设钢筋网时,竖向钢筋应靠墙面并采用钢筋头支起。
    5. 抹水泥砂浆时,应先在墙面刷水泥浆一道再分层抹灰,且每层厚度不应超过15mm。
    6. 面层应浇水养护,防止阳光曝晒,冬季应采取防冻措施。

Ⅱ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

5.3.4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砌体墙的材料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钢绞线网片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绞线应采用6×7+1WS金属股芯钢绞线,单根钢绞线的公称直径应在2.5~4,5mm范围内;应采用硫、磷含量均不大于0.03%的优质碳素结构钢制丝;镀锌钢绞线的锌层重量及镀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丝镀锌层》GB/T15393对AB级的规定;
        2)宜采用抗拉强度标准值为1650MPa(直径不大于4.0mm)和1560MPa(直径大于4.0mm)的钢绞线;相应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取1050MPa(直径不大于4.0mm)和1000MPa(直径大于4.0mm) ;
        3)钢绞线网片应无破损,无死折,无散束,卡扣无开口、脱落,主筋和横向筋间距均匀,表面不得涂有油脂、油漆等污物。
    2. 聚合物砂浆可采用Ⅰ级或Ⅱ级聚合物砂浆,其正拉粘结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以及老化检验、毒性检验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的有关要求。

5.3.5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砌体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原墙体砌筑的块体实际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7.5。
    2. 聚合物砂浆面层的厚度应大于25mm,钢绞线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3.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层可单面或双面设置,钢绞线网应采用专用金属胀栓固定在墙体上,其间距宜为600mm,且呈梅花状布置。
    4. 钢绞线网四周应与楼板或大梁、柱或墙体可靠连接;面层可不设基础,外墙在室外地面下宜加厚并伸入地面下500mm。
    5. 墙体加固后,有关构件支承长度的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有关墙体局部尺寸的影响系数可取1.0;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可按本规程公式(5.3.2-1)采用,其中,面层加固的基准增强系数,对黏土普通砖可按表5. 3.5-1采用;墙体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可按表5.3.5-2采用。

表5.3.5-1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的基准增强系数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的基准增强系数
表5.3.5-2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墙体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墙体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

5. 3.6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层加固砌体墙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面层宜按下列顺序施工:原有墙面清理,放线定位,钻孔并用水冲刷,钢绞线网片锚固、绷紧、调整和固定,浇水湿润墙面,进行界面处理,抹聚合物砂浆并养护,墙面装饰。
    2. 墙面钻孔应位于砖块上,应采用φ6钻头,钻孔深度应控制在40~45mm。
    3. 钢绞线网端头应错开锚固,错开距离不小于50mm。
    4. 钢绞线网应双层布置并绷紧安装,竖向钢绞线网布置在内侧,水平钢绞线网布置在外侧,分布钢绞线应贴向墙面,受力钢绞线应背离墙面。
    5. 聚合物砂浆抹面应在界面处理后随即开始施工,第一遍抹灰厚度以基本覆盖钢绞线网片为宜,后续抹灰应在前次抹灰初凝后进行,后续抹灰的分层厚度控制在10~15mm。
    6. 常温下,聚合物砂浆施工完毕6h内,应采取可靠保湿养护措施;养护时间不少于7d;雨期、冬期或遇大风、高温天气时,施工应采取可靠应对措施。

Ⅲ 板墙加固

5.3.7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墙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板墙应采用呈梅花状布置的锚筋、穿墙筋与原有砌体墙连接;其左右应采用拉结筋等与两端的原有墙体可靠连接;底部应有基础;板墙上下应与楼、屋盖可靠连接,至少应每隔1m设置穿过楼板且与竖向钢筋等面积的短筋,短筋两端应分别锚入上下层的板墙内,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短筋直径的40倍。
    2. 板墙加固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有关构件支承长度的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有关墙体局部尺寸的影响系数应取1.0。

5.3.8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墙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板墙的材料和构造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宜采用C20,钢筋宜采用HPB235级或HRB335级热轧钢筋;
        2)板墙厚度宜采用60~100mm;
        3)板墙可配置单排钢筋网片,竖向钢筋可采用φ2(对于HRB335级钢筋,可采用φ10),横向钢筋可采用φ6,间距宜为150~200mm;
        4)板墙与原有墙体的连接,可沿墙高每隔0.7~1.0m在两端各设l根φ12的拉结钢筋,其一端锚入板墙内的长度不宜小于500mm,另一端应锚固在端部的原有墙体内;
        5)单面板墙宜采用φ8的L形锚筋与原砌体墙连接,双面板墙宜采用φ8的S形穿墙筋与原墙体连接;锚筋在砌体内的锚固深度不应小于120mm;锚筋的间距宜为600mm,穿墙筋的间距宜为900mm;
        6)板墙基础埋深宜与原有基础相同。
    2. 板墙加固后,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可按本规程公式(5.3.2-1)计算;其中,板墙加固墙段的增强系数,原有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为M2.5和M5时可取2.5,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为M7.5时可取2.0,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为M10时可取1.8。
    3. 双面板墙加固且总厚度不小于140mm时,其增强系数可按增设混凝土抗震墙加固法取值。

5.3.9 板墙加固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板墙加固施工的基本顺序、钻孔注意事项,可按本规程第5.3.3条对面层加固的相关规定执行。
    2. 板墙可支模浇筑或采用喷射混凝土工艺,应采取措施使墙顶与楼板交界处混凝土密实,浇筑后应加强养护。

Ⅳ 增设抗震墙加固

5.3.10 增设砌体抗震墙加固房屋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抗震墙的材料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应比原墙体实际强度等级高一级,且不应低于M2.5;
        2)墙厚不应小于190mm;
        3)墙体中宜设置现浇带或钢筋网片加强:可沿墙高每隔0. 7~1.0m设置与墙等宽、高60mm的细石混凝土现浇带,其纵向钢筋可采用3φ6,横向系筋可采用φ6,其间距宜为200mm;当墙厚为240mm或370mm时,可沿墙高每隔300~700mm设置一层焊接钢筋网片,网片的纵向钢筋可采用3φ4,横向系筋可采用φ4,其间距宜为150mm;
        4)墙顶应设置与墙等宽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梁,并与楼、屋盖的梁(板)可靠连接;可每隔500~700mm设置φ12的锚筋或M12锚栓连接;压顶梁高不应小于120mm,纵筋可采用4φ12,箍筋可采用φ6,其间距宜为150mm;
        5)抗震墙应与原有墙体可靠连接:可沿墙体高度每隔500~600mm设置2φ6且长度不小于lm的钢筋与原有墙体用螺栓或锚筋连接;当墙体内有混凝土带或钢筋网片时,可在相应位置处加设2φ12(对钢筋网片为φ6)的拉筋,锚入混凝土带内长度不宜小于500mm,另一端锚在原墙体或外加柱内,也可在新砌墙与原墙间加现浇钢筋混凝土内柱,柱顶与压顶梁连接,柱与原墙应采用锚筋、销键或螺栓连接;
        6)抗震墙应有基础,其埋深宜与相邻抗震墙相同,宽度不应小于计算宽度的1.15倍。
    2 加固后,横墙间距的体系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5.3.11 增设砌体抗震墙施工中,配筋的细石混凝土带可在砌到设计标高时浇筑,当混凝土终凝后方可在其上砌砖。

5.3.12 采用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加固砌体房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原墙体砌筑的砂浆实际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2.5,现浇混凝土墙沿平面宜对称布置,沿高度应连续布置,其厚度可为140~16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采用C20;可采用构造配筋;抗震墙应设基础,与原有的砌体墙、柱和梁板均应有可靠连接。
    2. 加固后,横墙间距的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可按本规程公式(5.3.10)计算,其中,增设墙段的厚度可按240mm计算,墙段的增强系数,原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高于M7.5时可取2.8,M10时可取2.5。

V 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加固

5.3.13 采用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加固房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外加柱应在房屋四角、楼梯间和不规则平面的对应转角处设置,并应根据房屋的设防烈度和层数在内外墙交接处膈开间或每开间设置;外加柱应由底层设起,并应沿房屋全高贯通,不得错位;外加柱应与圈梁(含相应的现浇板等)或钢拉杆连成闭合系统。
    2. 外加柱应设置基础,并应设置拉结筋、销键、压浆锚杆或锚筋等与原墙体、原基础可靠连接;当基础埋深与外墙原基础不同时,不得浅于冻结深度。
    3. 增设的圈梁应与墙体可靠连接;圈梁在楼、屋盖平面内应闭合,在阳台、楼梯间等圈梁标高变换处,圈梁应有局部加强措施;变形缝两侧的圈梁应分别闭合。
    4. 加固后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圈梁布置和构造的体系影响系数应取1.0;墙体连接的整体构造影响系数和相关墙垛局部尺寸的局部影响系数应取1.0。

5.3.14 外加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外加柱的布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加柱宜在平面内对称布置;
        2)采用钢拉杆代替内墙圈梁与外加柱形成闭合系统时,钢拉杆应符合本规程第5.3.17条的要求,钢拉杆用量尚不应少于本规程第5.3. 18条关于增强纵横墙连接的用量规定;
        3)内廊房屋的内廊在外加柱的轴线处无连系梁时,应在内廊两侧的内纵墙加柱,或在内廊楼、屋盖的板下增设与原有的梁板可靠连接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或钢梁;
        4)当采用外加柱增强墙体的受剪承载力时,替代内墙圈梁的钢拉杆不宜少于2φ16。
    2 外加柱的材料和构造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采用C20;
        2)柱截面可采用240mm×l80mm或300mm×l50mm;扁柱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36000mm2 ,宽度不宜大于700mm,厚度可采用70mm;外墙转角可采用边长为600mm的L形等边角柱,厚度不应小于120mm;
        3)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φ12,转角处纵向钢筋可采用12φ12,并宜双排布置;箍筋可采用φ6,其间距宜为150~200mm,在楼、屋盖上下各500mm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4)外加柱宜在楼层l/3和2/3层高处同时设置拉结钢筋和销键与墙体连接,亦可沿墙体高度每隔500mm左右设置锚栓、压浆锚杆或锚筋与墙体连接。
        3. 外加柱加固后,当抗震鉴定需要有构造柱时,与构造柱有关的体系影响系数可取1.0;当抗震鉴定无构造柱设置要求时,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表5.3.14 外加柱加固粘土砖墙的增强系数
外加柱加固粘土砖墙的增强系数


5.3.15 外加柱的拉结钢筋、销键、压浆锚杆和锚筋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 护结钢筋可采用2φ12钢筋.忙度不应小于1.5m.应紧贴横墙布置;其一端应锚在外加柱内,另一端应锚入横墙的孔洞内;孔洞尺寸宜采用120mm×l20mm,拉结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其直径的15倍,并用混凝土填实。
    2. 销键截面宜采用240mm×l80mm,人墙深度可采用180mm,销键应配置4φ18钢筋和2φ6箍筋,销键与外加柱必须同时浇筑。
    3. 压浆锚杆可采用1根φ14的钢筋,在柱和横墙内的锚固长度均不应小于锚杆直径的35倍;锚浆可采用水泥基灌浆料等,锚杆应先在墙面固定后,再浇筑外加柱混凝土,墙体锚孔压浆前应采用压力水将孔洞冲刷干净。
    4. 锚筋适用于砌筑砂浆实际强度等级不低于M2.5的实心砖墙体,并可采用φ12钢筋,锚孔直径可依据胶粘剂的不同取18~25mm,锚入深度可采用150~200mm。

5.3.16 后加圈梁的材料和构造,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圈梁应现浇,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钢筋可采用HPB235级或HRB335级热轧钢筋;对A类砌体房屋,7度且不超过三层时,顶层可采用型钢圈梁,采用槽钢时不应小于[8,采用角钢时不应小于∟75×6。
    2. 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宽度不应小于120mm;圈梁的纵向钢筋,对A类砌体房屋,7、8、9度时可分别采用4φ8、4φ10和4φ12,对B类砌体房屋,7、8、9度时可分别采用4φ10、4φ12和4φ14;箍筋可采用φ6,其间距宜为200mm;外加柱和钢拉杆锚固点两侧各500mm范围,内的箍筋应加密。
    3. 钢筋混凝土圈梁与墙体的连接,可采用销键、螺栓、锚栓或锚筋连接;型钢圈梁宜采用螺栓连接。采用的销键、螺栓、锚栓或锚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销键的高度宜与圈梁相同,其宽度和锚入墙内的深度均不应小于180mm;销键的主筋可采用4φ8,箍筋可采用φ6;销键宜设在窗口两侧,其水平间距可为1~2m;
        2)螺栓和锚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2mm,锚入圈梁内的垫板尺寸可采用60mm×60mm×6mm,螺栓间距可为l~1.2m;
        3)对A类砌体房屋且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2.5的墙体,可采用M10~M16的锚栓。

5.3.17 代替内墙圈梁的钢拉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每开间均有横墙时,应至少隔开间采用2根φ12的钢筋;当多开间有横墙时,在横墙两侧的钢拉杆直径不应小于14mm。
    2. 沿内纵墙端部布置的钢拉杆长度不得小于两开间;沿横墙布置的钢拉杆两端应锚入外加柱、圈梁内或与原墙体锚固,但不得直接锚固在外廊柱头上;单面走廊的钢拉杆在走廊两侧墙体上都应锚固。
    3. 当钢拉杆在增设圈梁内锚固时,可采用弯钩或加焊80mm×80mm×8mm的锚板埋入圈梁内;弯钩的长度不应小于拉杆直径的35倍;锚板与墙面的间隙不应小于50mm。
    4. 钢拉杆在原墙体锚固时,应采用钢垫板,拉杆端部应加焊相应的螺栓;钢拉杆在原墙体锚固的方形钢锚板的尺寸可按表5. 3.17采用。

5.3.18 用于增强A类砌体房屋纵、横墙连接的圈梁、钢拉杆,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圈梁应现浇;7、8度且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为M0.4时,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200mm,宽度不应小于180mm。
    2. 当层高约3m、承重横墙间距不大于3. 6m,且每开间外墙面洞口不小于1.2m×1.5m时,增设圈梁的纵向钢筋可按表5.3.18-1采用,钢拉杆的直径可按表5.3.18-2采用;单根拉杆直径过大时,可采用双拉杆,但其总有效截面面积应大于单根拉杆有效截面面积的1.25倍。
    3. 房屋为纵墙或纵横墙承重时,无横墙处可不设置钢拉杆,但增设的圈梁应与楼、屋盖可靠连接。

表5.3.18-1 增强纵横墙连接的钢圈混凝土圈梁纵向钢筋

增强纵横墙连接的钢圈混凝土圈梁纵向钢筋
表5.3.18-2 增强纵横墙连接的钢拉杆直径
增强纵横墙连接的钢拉杆直径

5.3.19 圈梁和钢拉杆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增设圈梁处的墙面有酥碱、油污或饰面层时,应清除干净;圈梁与墙体连接的孔洞应用水冲洗干净;混凝土浇筑前,应浇水润湿墙面和木模板;锚筋和锚栓应可靠锚固。
    2. 圈梁的混凝土宜连续浇筑,不应在距钢拉杆(或横墙)1m以内处留施工缝,圈梁顶面应做泛水,其底面应做滴水槽。
    3. 钢拉杆应张紧,不得弯曲和下垂;外露铁件应涂刷防锈漆。

条文说明

Ⅰ 面层加固

5.3.1、5.3.2 这两条明确规定了面层(水泥砂浆面层或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墙体的设计方法,其中第5.3.1条是需要严格执行的强制性要求。为使面层加固有效,除了要注意原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不高于M2.5外,强调了以下几点:①钢筋网的保护层及钢筋距墙面空隙;②钢筋网与墙面的锚固;③钢筋网与周边原有结构构件的连接。
    面层加固的承载力计算,许多单位进行过试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结合工程经验,本规程提出了原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高于M2.5而面层砂浆为M1O时的增强系数。当原砌筑砂浆强度等级高于M2.5时,面层加固效果不大,增强系数接近于1.0。
    对砌筑砂浆强度等级M2.5的墙体,试验结果表明,钢筋间距以300mm为宜,过疏或过密都不能使钢筋充分发挥作用。
    试验和现场检测发现,钢筋网竖筋紧靠墙面会导致钢筋与墙体无粘结,加固失效;试验表明,采用5mm间隙可有较强的粘结能力。钢筋网的保护层厚度应满足规定,提高耐久性,避免钢筋锈蚀后丧失加固效果。
    面层加固可根据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控制,只在某一层进行,不需要自上而下延伸至基础。但在底层的外墙,为提高耐久性,面层在室外地面以下宜加厚并向下延伸500mm。
    当利用面层中的配筋加强带起构造柱圈梁的约束作用时,一般需在墙体周边设置3根φ10的钢筋,净距50mm;水平钢筋间距局部加密;墙体两面的钢筋还需要相互可靠拉结。在纵横墙交接处,则形成十字或T字形的组合柱。
    面层加固的钢筋网布置及典型连接构造,参见图1。

面层加固示意
图1 面层加固示意

5.3.3 注意钢筋网与原有墙面、周边构件的拉结筋应检验合格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锚筋除采用水泥基灌浆料、水泥砂浆外还可采用结构加固用胶粘剂,根据不同的材料和施工工艺,锚孔直径需相应调整。


Ⅱ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

5.3.4~5.3.6 在近几年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本次修订增加了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砌体墙的方法,其加固效果好于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
    本方法与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的主要区别是,采用钢绞线网片,与原有墙体连接采用锚固在砖块上的专用金属胀栓,在墙体交接处需设置钢筋网等加强与左右两端墙体的连接,见图2。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加固砖墙示意
图2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加固砖墙示意

Ⅲ 板墙加固

5.3.7~5.3.9 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时,考虑到混凝土与砖砌体的弹性模量相差较大,混凝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强度等级不宜过高,厚度不宜过大。
    第5.3.7条是强制性要求,强调了以下几点:
    ①板墙与原有楼板、周边结构构件应采用短筋、拉结钢筋可靠连接;
    ②板墙的钢筋应与原墙体充分锚固;
    ③板墙应有基础,条件允许时基础埋深同原有基础。
    试验表明,板墙加固的增强系数与原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有关。
    本次修订,进一步明确双面板墙加固的增强系数,当双面合计的厚度达到140mm时,可直接按新增混凝土抗震墙对待。即,对于原有240mm厚的墙体,相当于双面加固的增强系数取为3.8(≤M7.5)和3.5(M10)。
    板墙可支模浇筑或采用喷射混凝土工艺,板墙厚度较薄时应优先采用喷射混凝土工艺。

Ⅳ 增设抗震墙加固

5.3.10~5.3.12 新增砌的墙体应有基础,为防止新旧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墙体开裂,按工程经验将基础宽度加大15%。
    砖墙内设置钢筋网片和钢筋细石混凝土带的加固方法,是经过许多单位大量的试验提出的,其增强系数是试验结果的综合。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加固时,如采用增强系数进行抗震验算,在规定的范围内,其取值可不考虑墙厚的不同。

V 外加钢筋混凝土柱及圈梁、钢拉杆加固

5.3.13 利用外加钢筋混凝土柱、圈梁和替代内墙圈梁的拉杆,在水平和竖向将多层砌体结构的墙段加以分割和包围,形成对墙段的约束,能有效提高抗倒塌能力。这种加固方法已经受过地震的考验。
    本条是强制性要求,其设置需依据设防烈度和设防类别的不同区别对待,为使约束系统的加固有效,强调了以下几点:
    ①外加柱设置的位置应合理,还应与圈梁或钢拉杆连成封闭系统;
    ②外加柱、圈梁应通过设置拉结钢筋和销键、锚栓、压浆锚杆或锚筋与墙体连接;
    ③外加柱应有足够深度的基础;
    ④圈梁遇阳台、楼梯间、变形缝时,应妥善处理;
    ⑤拉杆应按照替代内墙圈梁的要求设置,并满足与墙体锚固的规定,使拉杆能保持张紧状态,切实发挥作用。

5.3.14、5.3.15 外加柱加固砖房的增强系数,是在总结几百个试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的。墙体承载力的提高,只适用于砂浆强度等级为M2.5以下鉴定不要求有构造柱的A类房屋墙体。
    外加柱的截面和配筋均不必过大。外加柱应沿房屋全高贯通,不得错位;外加柱的钢筋混凝土销键适用于砂浆强度等级低于M2. 5的墙体,砂浆强度等级为M2.5及以上时,可采用其他连接措施;在北方有季节性冻土的地区。外加柱埋深不得小于冻结深度;圈梁应连续闭合,内墙圈梁可用满足锚固要求的保持张紧的拉杆替代;钢筋网砂浆面层和钢筋混凝土板墙中,沿墙体交接处、墙体与楼板交界处的集中配筋,也可替代该位置的构造柱和圈梁。

5.3.16~5.3.19 圈梁、钢拉杆应与构造柱配合形成封闭系统。其中第5.3.13条为强制性要求。
    外加圈梁的截面、配筋和钢拉杆的直径,系按外墙墙体外甩计算得到的。
    圈梁与墙体的连接,对砂浆强度等级低于M2.5的墙体,宜选用钢筋混凝土销键;对砂浆强度等级为M2. 5及以上的墙体,可采用其他连接措施。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JGJ116-2009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