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3.3 建筑限界计算


3.3.1 建筑限界与设备限界之间的空间应根据设备和管线且包含变形预留值后所需的安装尺寸、安装误差值、测量误差值和结构施工允许误差值确定。任何沿线永久性固定建筑物,包括施工误差值、测量误差值及结构永久变形量在内,均不得向内侵入。建筑限界和设备限界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宜小于200mm。
3.3.2 建筑限界的坐标系在曲线超高地段应采用直线地段的基准坐标系,不应随超高角旋转。
3.3.3 单线矩形隧道建筑限界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直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应在直线设备限界基础上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BL——矩形隧道线路中心线至隧道建筑限界左侧面的距离(mm);
          BR——矩形隧道线路中心线至隧道建筑限界右侧面的距离(mm);
          XS——直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宽度点的横坐标值(mm);
          bL——隧道左侧设备或支架最大宽度值(mm);
          bR——隧道右侧设备或支架最大宽度值(mm);
          c——安全间隙,包含设备安装误差值、测量误差值(mm);
          BS——单线矩形隧道直线建筑限界宽度(mm);
          H′——A1型车和B1型车限界自结构底板至隧道顶板建筑限界高度(mm);
          h′1——设备限界高度(mm);
          h′2——设备限界至建筑限界安全间隙(mm),取200mm;
          h3——轨道结构高度(mm);
          H——A2型车和B2型车限界自结构底板至隧道顶板建筑限界高度(mm);
          h1一一接触导线距轨顶平面高度(mm);
          h2——接触网结构高度(mm)。
    2 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应在曲线设备限界基础上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α——轨道超高角(rad);
          hac——圆曲线段轨道超高值(mm);
          s——滚动圆间距(mm),取1500mm;
          Ba——建筑限界曲线外侧宽度(mm);
          Bi——建筑限界曲线内侧宽度(mm);
          Bu——A1型车和B1型车限界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高度(mm);
          B′u——A2型车和B2型车限界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高度(mm);
          XKa——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曲线外侧控制点的横坐标值(mm);
          YKa——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曲线外侧控制点的纵坐标值(mm);
          XKi——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曲线内侧控制点的横坐标值(mm);
          YKi——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曲线内侧控制点的纵坐标值(mm);
          XKh——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高度点的横坐标值(mm);
          YKh——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高度点的纵坐标值(mm)。
    3 缓和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的加宽应按本标准附录B计算。
    4 全线矩形隧道轨顶面以上建筑限界高度宜统一采用曲线地段最大高度。
3.3.4 单线圆形隧道建筑限界应按全线或工程单元区间盾构施工地段的平面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大轨道超高确定。区间圆形隧道建筑限界直径普通道床地段最小应为5200mm、减振道床地段最小应为5300mm。
3.3.5 单线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宜按全线或工程单元区间采用矿山法施工地段的平面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大轨道超高确定。
3.3.6 当全线区段分若干速度等级运行时,宜按对应区段的速度等级确定最小建筑限界,全线区段不宜以大兼小确定建筑限界。
3.3.7 单线圆形或马蹄形隧道在曲线超高地段,轨道超高造成的内外侧不均匀位移量应采用隧道中心线向线路中心线内侧偏移方法确定。位移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按半超高设置时,位移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x′——按半超高设置的曲线地段圆形或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圆心的横向移动量(mm);
          y′——按半超高设置的曲线地段圆形或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圆心的竖向移动量(mm);
          h0——直线地段圆形或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圆心距轨顶平面的高度(mm)。
    2 当按全超高设置时,位移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x″——按全超高设置的曲线地段圆形或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圆心的横向移动量(mm);
          y″——按全超高设置的曲线地段圆形或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圆心的竖向移动量(mm)。
3.3.8 隧道外建筑限界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隧道外的区间建筑限界,应根据隧道外设备限界及设备安装尺寸按本标准第3.3.3条计算确定。
    2 当设置接触网支柱、防护栏或声屏障支柱时,应与设备限界之间留有安装设备的空间;当无设备安装时,设备限界与建筑物或构筑物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50mm;当采用接触轨受电时,受流器与轨旁设备之间的电气安全距离还应符合本标准第3.3.18条的规定。
    3 建筑限界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A1型车限界和B1型车限界应按设备限界高度和轨道结构高度另加不小于200mm安全间隙确定;
        2)A2型车限界和B2型车限界应按受电弓工作高度和接触网系统高度加轨道结构高度确定。
3.3.9 当设置纵向疏散平台时,纵向疏散平台最小宽度取值应符合表3.3.9的规定,净高不得小于2m;直线地段和曲线地段纵向疏散平台高度宜统一,应按曲线地段任何状态下不高于车厢地板面确定。
表3.3.9纵向疏散平台最小宽度取值(mm)
3.3.10 道岔区的建筑限界应在直线地段建筑限界的基础上,根据道岔类型和本标准第4.1.2、5.1.2、6.1.2、7.1.2条中规定的计算车辆主要参数按曲线轨道参数进行加宽量计算。
3.3.11 在安装风机、风管、接触网隔离开关、道岔转辙机、过轨电缆等设备的局部地段,建筑限界应在设备限界的基础上加上设备所需安装尺寸确定。
3.3.12 车站直线地段计算站台长度范围内建筑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站台面不应高于车厢地板面,A1、A2型车站台面距轨顶平面高度应为1080mm,B1、B2型车站台面距轨顶平面高度应为1050mm。
    2 站台边缘至轨道中心线的横向距离,应按不侵入计算站台长度范围内停站进出站或越行附加车辆限界确定。停站进出站端速度不应超过70km/h,越行过站速度不应大于相邻区间速度,并应含一系或二系悬挂故障。站台边缘距轨道中心线的横向距离应符合表3.3.12-1、表3.3.12-2的规定,车辆客室门槛区轮廓线与站俞边缘之间的横向间隙在站台高度和车厢地板高度范围内应符合表3.3.12-3的规定。
表3.3.12-A型车站边缘距勒道中心线的横向距离(mm)
表3.3.12-B型车站边缘距勒道中心线的横向距离(mm)
表3.3.12-3型车站边缘距勒道中心线的横向距离(mm)
3 当车站设屏蔽门时,屏蔽门不得侵入本标准规定的屏蔽门限界。停站作业及调度模式的站台屏蔽门至未开门车辆轮廓线之间的净距不应大于130mm,越行作业及调度模式的站台屏蔽门至未开门车辆轮廓线之间的净距不应大于140mm。
3.3.13 曲线站台及其屏蔽门限界应采用本标准第3.2.4条、第3.2.5条规定的方法按站台类型和曲线半径计算加宽量,并附加5mm。曲线站台最小半径应以车辆客室门槛区轮廓线与站台边缘之间的横向间隙相对于直线站台的增加量不大于80mm控制。
3.3.14 计算站台长度范围外的站台边缘至轨道中心线的距离,宜按设备限界另加不小于50mm安全间隙确定。
3.3.15 车站范围内上部、站台相对侧及站台下部建筑限界应按区间建筑限界的规定执行。
3.3.16 隔断门建筑限界宽度其门框内边缘至设备限界应有不小于100mm的安全间隙,且隔断门建筑限界高度宜和区间矩形隧道高度相同。
3.3.17 相邻区间线路,当两线间无墙或柱及其他设备时,两设备限界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100mm;当两线间有墙或柱时,应按建筑限界加上墙或柱的宽度及其施工误差确定。
3.3.18 线路上的构筑物或设备与车辆带电体或受电设备之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3.3.18的规定。
表3.3.18 构筑物或设备与车辆带电体或受电设备之间的最小净距(mm)

条文说明
3.3.1 确定建筑限界以容纳设备和管线为前提,考虑必要的安装误差、测量误差及设备变形预留等因素。其中测量误差本标准已作规定,见本标准第8.2.3条。设备变形预留是考虑维护周期内设备可能产生的尺寸变化,含在设备尺寸中,在建设期是预留的。基于建筑长期的沉降变形考虑,要留可能的调整空间,便于系统的维护保障。
3.3.2 本条规定建筑限界的坐标系同于直线地段的基准坐标系。
3.3.3 矩形隧道建筑限界高度统一采用曲线地段最大高度,目的是便于模块化施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上一版无缓和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加宽方法,本版修订增加规定,见本标准附录B。
3.3.4 单线圆形隧道建筑限界圆最小直径因道床结构高度不同分别为5200mm、5300mm。确定隧道内径尺寸要体现经济性,并与施工设备和预制件等标准化规格相一致。
3.3.5 单线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受地质条件影响不作统一规定,因地制宜确定最小经济断面尺寸。
3.3.6 从降低建设成本出发,不同区段最高速度等级不同,采用的隧道大小也要因速度不同相应变化,若采用统一的一个大尺寸隧道必然提高建设成本,因此要按工程单元区间所需的最小尺寸确定建筑限界。
3.3.8 隧道外建筑限界因空间开阔,对于较高速度线路不涉及空气动力影响,按照低速线路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制定方法执行即可。
3.3.9 纵向疏散平台最小宽度取值参照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但困难情况下略改大为600mm。曲线地段纵向疏散平台因客观存在的曲线加宽,随曲线半径减小,其距停止时车辆轮廓的名义横向间隙将逐步增大,对乘客疏散安全极为不利,设计时需充分考虑此因素,选择合适的一侧布置,尽可能控制间隙。
3.3.12 直线站台指计算长度范围前后站端点之外至少含有车辆定距加转向架固定轴距之和长度的直线轨道,不足会受曲线因素影响。站台面与车厢地板面高差、站台边缘距车辆轮廓横向间隙、屏蔽门距车辆轮廓横向间隙等既影响行车安全,也影响乘客乘降安全,故要求严格执行。站台边缘距车辆轮廓横向间隙的缩小有利于乘客乘降安全,采取车站计算站台长度范围内负公差控制轨距值、缩小车辆客室门槛区轮廓宽度制造误差值及提高最小轮缘外侧距下限值(轮缘磨耗优化平衡镟轮法)等措施使得车辆偏移量减小,让站台限界环境得以改善。在保证乘客乘降安全前提下,基于系统提效的需求,必然将提高停站进出站端速度,当校核车辆需要的站台边缘距车辆轮廓横向间隙略显不足时,从经济性角度推荐采用头车前端底架边梁设置软性块以适应极端情况下的小概率接触安全。屏蔽门限界距附加车辆限界的最小安全间隙为15mm。
3.3.13 曲线站台的半径越小,需要加宽的量越大,因而站台边缘距车辆轮廓横向间隙、屏蔽门距车辆轮廓横向间隙也随之增大,对乘客乘降安全不利,为此需要强制控制加宽量以确定曲线站台允许的最小半径。
3.3.17 本条只对双线矩形隧道、双线马蹄形隧道、双线圆形隧道、双线高架桥的线间距提出最低要求。
3.3.18 构筑物或设备与车辆带电体或受电设备之间的最小净距规定引自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牵引网章节。
3.3.20 车辆基地库内检修高平台限界牵制车辆肩部轮廓尺寸的设计,既要校核满足车辆限界,同时也要符合距高平台及安全栅栏间的安全间距。
3.3.22 设在两线交叉处的警冲标不得侵入相邻两线的设备限界,该设备限界为警冲标设置位置断面的直线(曲线)设备限界。当警冲标位于岔后曲线地段时,设备限界要考虑曲线因素加宽来控制警冲标位置。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地铁限界标准 CJJ/T96-2018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