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3 基本规定


3.0.1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总体抗震要求:
    1)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
    2)抗震设防标准和防御目标;
    3)城市抗震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抗震防灾规划要求与技术指标。
   2 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划分,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选择与相应的城市建设抗震防灾要求和对策。
   3 重要建筑、超限建筑,新建工程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设与改造,建筑密集或高易损性城区改造,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源,避震疏散场所及疏散通道的建设与改造等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
   4 规划的实施和保障。

3.0.2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时,应符合下述要求:
   1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抗震设防标准、城市用地评价与选择、抗震防灾措施应根据城市的防御目标、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50011等国家现行标准确定。
   2 当城市规划区的防御目标为本规范第1.0.5条提出的基本防御目标时,抗震设防烈度与地震基本烈度相当,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与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抗震设防标准、城市用地评价与选择、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应符合国家其他现行标准的要求。
   3 当城市规划区或局部地区、特定行业系统的防御目标高于1.0.5条提出的基本防御目标时,应给出设计地震动参数、抗震措施等抗震设防要求,并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中的抗震设防要求的分类分级原则进行调整。相应抗震设防烈度应不低于所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应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确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其抗震设防标准、用地评价与选择、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并达到满足其防御目标的要求。

3.0.3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按照城市规模、重要性和抗震防灾要求,分为甲、乙、丙三种编制模式。

3.0.4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模式应符合下述规定:
   1 位于地震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的大城市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应采用甲类模式;
   2 中等城市和位于地震烈度6度地区的大城市应不低于乙类模式;
   3 其他城市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不低于丙类模式。

3.0.5 进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和专题抗震防灾研究时,可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重要性和灾害规模效应,将城市规划区按照四种类别进行规划工作区划分。

3.0.6 城市规划区的规划工作区划分应满足下列规定:
   1 甲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近期建设用地应为一类规划工作区;
   2 乙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近期建设用地应不低于二类规划工作区;
   3 丙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近期建设用地应不低于三类规划工作区;
   4 城市的中远期建设用地应不低于四类规划工作区。
3.0.7 不同工作区的主要工作项目应不低于表3.0.7的要求。

表3.0.7  不同工作区的主要工作项目
表3.0.7  不同工作区的主要工作项目

    注:表中的“√”表示应做的工作项目,“#”表示宜做的工作项目,“×”表示可不做的工作项目。
           *表示宜开展专题抗震防灾研究的工作内容。

3.0.8 在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时,可建立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促进规划的管理和实施。

3.0.9 进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时,应根据本标准规定的相关评价和规划要求,充分收集和利用城市现有的、与城市实际情况相符的、准确可靠的各类基础资料、规划成果和已有的专题研究成果。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本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时,应补充进行现场勘察测试、调查及专题抗震防灾研究。所需的基础资料要求见附录A,各城市可根据规划编制模式和城市地震灾害特点有所侧重和选择。

3.0.10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及说明。规划成果应提供电子文件格式,图件比例尺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3.0.11 对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城市规划区内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申请列入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地区、城市重点保护建筑等,宜根据需要做专门研究或编制专门的抗震保护规划。

3.0.12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在下述情形下应进行修编:
   1 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时;
   2 城市抗震防御目标或标准发生重大变化时;
   3 由于城市功能、规模或基础资料发生较大变化,现行抗震防灾规划已不能适应时;
   4 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或具有特殊情形时。

条文说明
3.0.1 本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已有规划经验,提出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内容要求。
3.0.2 本条规定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起强制性作用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强制性要求内容对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在内的各类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均具有强制作用,需要进行强制性实施。另外,鉴于现有抗震防灾规划和抗震设防区划中当采用高于基本抗震防御目标时,部分城市制定了一些比现行国家相关规范标准更高的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但这些要求和措施多是对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相关抗震措施进行了过细的调整,打破了该规范中相关条文的分类分级规定,依据稍显不足,因此本次标准规定应按照相关规范中的分类分级层次进行调整,以规范相应抗震措施的制定。
3.0.3、3.0.4 提出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模式的划分要求。划分不同编制模式主要是考虑到不同城市遭受地震灾害的概率和可能引起的后果不同而有所区别。城市规模划分按照总体规划编制的相应规定执行。
3.0.5、3.0.6 提出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时,工作区类别的划分原则和要求。划分工作区主要是考虑到,一是由于灾害的规模效应,城市中的高密度开发区和其他致灾因素比较多的地区地震易损性明显较高,在安排工作深度时需要区别对待;二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按照总体规划具有不同的发展时序和重要性,对抗震防灾的要求也有差异,城市规划区内不同地区的抗震防灾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划分工作区主要是依据不同功能区域的灾害及场地环境影响特点、灾害的规模效应、工程设施的分布特点及对抗震防灾的需求重点,区分不同地区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要性差异、不同需求及轻重缓急。
3.0.7 本条规定的各类工作区的研究和编制内容为最低要求,在具体编制规划时,根据城市抗震防灾需要进行增加。在进行抗震性能评价时,可不考虑城市的非建设性用地。
3.0.8 为适应城市快速发展,加强规划的更新和修编,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时,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的成果,建立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为规划的管理、应用和修编提供技术平台。
3.0.11 城市中的重要古建筑、文物、自然或文化遗产、保护区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有针对性地制定抗震防灾要求和抗震保护措施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根据需要可单独编制抗震保护规划。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GB50413-2007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