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1 一般规定


4.1.1 博物馆建筑的功能空间应划分为公众区域、业务区域和行政区域,且各区域的功能区和主要用房的组成宜符合表4.1.1的规定,并应满足工艺设计要求。

表4.1.1 博物馆建筑各区域的功能区和主要用房的组成

    注:1 当综合类博物馆、科技馆等设有自然部或存有自然类藏品时,可按自然博物馆的要求设置相关用房;当技术博物馆、科技馆等存有科技类文物时,可按历史类博物馆的要求设置相关用房。
           2 当艺术类博物馆的藏品以古代艺术品为主时,其藏品库区的用房组成可与历史类博物馆相同。
4.1.2 博物馆建筑设计应根据工艺设计的要求确定各功能空间的面积分配。陈列展览区、藏品库区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按表4.1.2的规定,并应通过工艺设计确定。

表4.1.2 陈列展览区、藏品库区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注:科技馆通常将展览用房与教育用房合称为展览教育区,因此面积比例按展览教育区列出。
4.1.3 博物馆建筑的藏(展)品出入口、观众出入口、员工出入口应分开设置。公众区域与行政区域、业务区域之间的通道应能关闭。
4.1 4 博物馆建筑内的观众流线与藏(展)品流线应各自独立,不应交叉;食品、垃圾运送路线不应与藏(展)品流线交叉。
4.1.5 博物馆建筑的藏品保存场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饮水点、厕所、用水的机房等存在积水隐患的房间,不应布置在藏品保存场所的上层或同层贴邻位置。
      2 当用水消防的房间需设置在藏品库房、展厅的上层或同层贴邻位置时,应有防水构造措施和排除积水的设施。
      3 藏品保存场所的室内不应有与其无关的管线穿越。
4.1.6 公众区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有地下层时,地下层地面与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宜大于10m;
      2 除工艺设计要求外,展厅与教育用房不宜穿插布置;
      3 贵宾接待室应与陈列展览区联系方便,且其布置宜避免贵宾与观众相互干扰;
      4 当综合大厅、报告厅、影视厅或临时展厅等兼具庆典、礼仪活动、新闻发布会或社会化商业活动等功能时,其空间尺寸、设施和设备容量、疏散安全等应满足使用要求,并宜有独立对外的出入口;
      5 为学龄前儿童专设的活动区、展厅等,应设置在首层、二层或三层,并应为独立区域,且宜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设于高层建筑内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
4.1.7 通向室外的藏品库区或展厅的货运出入口,应设置装卸平台或装卸间;装卸平台或装卸间应满足工艺设计要求,且应有防止污物、灰尘和水进入藏品库区或展厅的设施,并应有安全防范及监控设施。
4.1.8 博物馆建筑内藏品、展品的运送通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道应短捷、方便。
      2 通道内不应设置台阶、门槛;当通道为坡道时,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20。
      3 当藏品、展品需要垂直运送时应设专用货梯,专用货梯不应与观众、员工电梯或其他工作货梯合用,且应设置可关闭的候梯间。
      4 通道、门、洞、货梯轿厢及轿厢门等,其高度、宽度或深度尺寸、荷载等应满足藏品、展品及其运载工具通行和藏具、展具运送的要求。
      5 对温湿度敏感的藏品、展品的运送通道,不应为露天。
      6 应设置防止无关人员进入通道的技术防范和实体防护设施。
4.1.9 公众区域的厕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陈列展览区的使用人数应按展厅净面积0.2人/m³计算;教育区使用人数应按教育用房设计容量的80%计算。陈列展览区与教育区厕所卫生设施数量应符合表4.1.9的规定,并应按使用人数计算确定,且使用人数的男女比例均应按1:1计。
      2 茶座、餐厅、商店等的厕所应符合相关建筑设计标准的规定。
      3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规定,并宜配置婴童搁板和喂养母乳座椅;特大型馆、大型馆应设无障碍厕所和无性别厕所。
      4 为儿童展厅服务的厕所的卫生设施宜有50%适于儿童使用。

表4.1.9 厕所卫生设施数量

4.1.10 业务区域和行政区域的饮水点和厕所距最远工作点的距离不应大于50m; 卫生设施的数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的规定,并应按工艺设计确定的工作人员数量计算确定。
4.1.11 应在博物馆建筑内的适当的位置设清洁用水池、清洁工具储藏室、清洁工人休息间、垃圾间。
4.1.12 锅炉房、冷冻机房、变电所、汽车库、冷却塔、餐厅、厨房、食品小卖部、垃圾间等可能危及藏品安全的建筑、用房或设施应远离藏品保存场所布置。
4.1.13 当职工餐厅与观众餐厅合用时,应设置避免非工作人员进入业务区域或行政区域的安全设施。

条文说明
4.1.1 我国《博物馆管理办法》(2006年)规定"博物馆建筑应当划分为陈列展览区、藏品库房区、文物保护技术区、公众服务区、办公区等,相对自成系统。"日本学者将建筑划分为三个空间:利用者空间(展示、教育、公众服务等)、学艺空间(研究、整理、保管等)、监理空间(机关庶务及机械室等);国外某专著则从管理、安全、建筑标准等角度出发,建议将建筑划分为公众非藏品区、公众藏品区、非公众藏品区、非公众非藏品区、室外区域。
    结合国内实践,为建筑空间的布局、人流和物流的组织以及安全防范的需要,本规范规定建筑应划分为公众、业务、行政等三个区域,每个区域由相关的功能区和用房组成。
    每个博物馆的工艺都是独特的,功能区和用房的组成因馆而异。如特大型馆可设有导览音像制作室、出版物编辑室、更多的研究和藏品技术用房;处于城市中心区的博物馆可能在馆区外设部分藏品库房、藏品技术区;有的自然博物馆的标本制作由外单位承包,馆区无相关用房;小型专业博物馆可能将部分用房合并在同一空间,等等。因而功能区和用房的组成应由工艺设计确定。
4.1.2 英国《公共指南——规划与设计数据》中关于博物馆的条文中指出"目前尚无确定不同功能所需面积的简明规范。博物馆业主关于观众如何欣赏藏品、获得信息、接触工作人员及其承担研究和保护任务委托的意向,将提供初步指南。"此说亦适用于我国。表4.1.2是根据我国近年建筑实例和部分专家的意见编写的,仅作参考。每个博物馆建筑的面积分配应据工艺要求确定。
下列一些规定、意见或可参考:
      1 部分文物专家认为,现代化博物馆,必须具备足够容量和设备完善的文物库房,依据该馆的属性和收藏范围规范文物库的规模。通常按文物的数量、体积和文物柜架数来推算文物库面积的方法并不理想。按陈列室面积和文物库面积的比例建库房,是合理分配新馆总建筑面积的有效方法。为增强博物馆收藏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功能,新建博物馆的陈列室与文物库面积比应为:大型馆(1:2)  ~ (1:1);中型馆(1:1) ~ (2:1);小型馆2:1。 (意见中大、中、小型馆的分类为:>10000㎡,4000㎡~10000㎡,<4000㎡)。
      2 国外有关专著认为:大部分博物馆一般公众藏品区占40%;公众非藏品区占20%;非公众藏品区占20%;非公众非藏品区占20%。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博物馆(科技馆)面积分配的建议如表2所示:
表2  科技馆建筑面积分配
表2  科技馆建筑面积分配
4.1.3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
    藏(展)品出入口是藏(展)品卸运、停留、点交的区域,人车交错,是安全事故多发的高风险部位,必须设置独立出入口,并应与观众活动区域隔离;观众出入口是馆外人员聚集、疏散之地,为服务、管理和安全的需要出入口也应单独设置;员工出入早于或晚于观众出入,又仅有少数员工能进入藏品区域,也必须设独立出入口进行管理。所以,建筑中藏(展)品、观众和员工都应单独设置出入口。
    公众区域与行政、业务区域与之间的通道应能关闭,是为防止观众误入非公众区域或不测事件的发生,以免干扰业务、行政工作和危及藏品安全。通道的门应该设锁、身份识别和安全监控等设施,若可能,为防止尾随宜设两道门,门间距离3m,更利安全。
4.1.4 观众流线与藏品流线各自独立、无交叉,是博物馆运营管理的功能要求,也是藏品安全和藏品保存环境不受干扰的基本条件。藏品流线应由工艺设计确定,一般文物、标本、艺术品等藏品流线通常如图2所示;部分大型文物、标本、艺术品、工程技术产品、模型、科技展品及临时展厅交流展品等的流线可如图3所示。
图2  藏品流线示意图
图2  藏品流线示意图
图3  部分藏(展)品流线示意图
图3  部分藏(展)品流线示意图
    食品、垃圾均含有机物,易产生虫菌、鼠患等危害藏品安全,其运送路线可以在闭馆时与观众流线有交叉,但必须避开藏品流线。
4.1.5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
      1 水是博物馆藏品的危害者,对无机质地制品和有机质地制品皆如此,潮湿环境加之有空气污染的存在会导致各种藏品的劣化变质。藏品保存场所室内墙面、地面、顶棚若有渗水、积水的情况发生,将影响相对湿度的控制,并会滋生霉菌虫害,严重影响藏品保存环境。饮水点等有积水隐患的房间,其漏水、渗水、积水等隐患是长期存在并可能随时意外发生的。采取一般的防水构造或排水措施,存在防水材料老化、防水层受损、排水设施故障的可能;若采用加设设备层的方法,将存在安全隐患并提高建造与管理成本。所以,有积水隐患的房间不应设置在藏品保存场所的上层或同层贴邻位置。
      2 用水消防的房间,设置在藏品库房、展厅的上层或是同层贴邻位置,有时是难以避免的。有些藏品保存场所也可能用水消防。消防喷水操作时产生大量水流汇集情况的发生,有万一的可能,但是是短暂的。对本款规定的执行,首先应在工艺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尽量避免用水消防的房间设于藏品库房、展厅的上层或同层贴邻,在无法避免时,应有相应的防水构造措施和排除积水的设施。工艺设计应在展具设计中有防止展品遭受漏水、渗水、积水破坏的措施。建筑设计应对防水构造处理的范围、排水方向、排水沟位置等作详细计划,重要部位应有构造详图。设置的楼面防水层应采用防水混凝土等永久性防水材料。防水层的设计应同时满足楼面的使用要求。排水沟的位置不应设在藏品库房或展厅,不应影响藏品的安全、运输和保存环境。防水和排水设施应严格按施工规范施工,工程完工后应做淋水或蓄水实验;也可以用提高藏品库房、展厅或降低其他楼地面标高的办法,减少藏品库房、展厅积水的可能。
      3 此款规定一是为避免管线发生故障时可能损害藏品;二是管线孔洞、套管等有影响库房的密封性和产生污染、虫害等可能,大的管洞,如通风管井,还有安全隐患;三是避免检修人员和检修工作进入藏品房间影响藏品安全。
    对于为藏品保存场所服务必须设置的设备管线应有严密的防患措施,以防万一发生故障影响藏品安全。用水消防的藏品库房、陈列展览区,当设置消火栓系统时消防水管不应设在库房或展厅内;当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宜选用自动喷水预作用灭火系统或细水雾灭火系统,并应将对水敏感的藏品放置在防水、密封的藏具、展具中;遇水即损的藏品库房,宜选用气体灭火系统。除自动灭火系统的需要,藏品库房和展厅内严禁敷设给水、排水管道。
4.1.6 本条为公众区域的设计要求。
      2 展厅与教育用房的功能不间,并有有、无藏品的区别;在一般博物馆中,教育区杂音较大,展区要求安静;在科技馆中展区杂音较大,教育区相对安静,从使用和声学上考虑,两者不宜穿插布置。工艺要求穿插布置,不受此限,但需进行声学设计。
      5 本款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规定编制。在科技馆中,学龄前儿童活动区常称"儿童科技乐园"。使用时儿童需有成年人陪伴,需与青少年活动区域分开,并宜设于首层。
4.1.7 当藏品、展品的运输车辆需要驶入展厅或展层时,展厅或展层内的运输通道应符合本规范4.1.8条的规定。
4.1.8 藏品馆内运送过程是藏品易受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的环节。藏品一般不应由保管员手持移动,应将其放置在有衬垫的台箱或运送车中运送。藏品运送过程中不应遭受风、雨、振动、污沾,更不能遭受抢、盗、人为破坏。因而,运送通道应短捷,方便,不应出现台阶、门槛,楼地面有高差时应设平缓的坡道连接,垂直运送时应设专用货梯(或升降平台);应有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的技术防范和实体防护设施;对温湿度敏感的藏品,运送过程应保持其在库房或展厅中的温、湿度环境,因而其通道不应为露天。
    在已建博物馆中常有因藏、展品运输需要而拆门开洞、改造货梯的事发生。各式博物馆对货梯的要求差异较大,如《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国家文物局编著  群众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中指出,一般载货电梯载重量为2t,轿厢净宽为2m,进深净尺寸为3m;某特大型博物馆任务书中规定:文物装卸平台直达展陈区的载货电梯载重量为2.5t,轿厢净高为3m,净宽为4m,进深净尺寸为4m;某特大型现代美术馆计划:载货电梯载重量为3. 625t~4. 540t,轿厢净高为3.7m,净宽为6.1m,进深净尺寸为3.7m,电梯门净尺寸为6.1m×3.7m;大型、特大型自然博物馆的载货电梯载重一般不应小于3t。
4.1.9 博物馆观众一般参展时间约为2h,观众组成中学习型、观光型较多。根据观众特点和调查资料,并参考图书馆、学校等设计规范,编制了表4.1.9。
      1 陈列展览区使用人数,取展厅合理密度偏上值,即0.2人/㎡以兼顾高峰时段的需要。教育区使用人数,考虑其使用率与学校不同,因而取其设计容量的80%计算。
      3 无障碍厕所与无性别厕所可以合并设置。
4.1.12 这些用房、设备使用或产生有害气体、液体、振动、噪声;或者滋生虫菌、鼠害影响藏品保存环境危及藏品安全,必须远离藏品保存场所布置。有害气体的排放口应布置在藏品保存场所的下风位。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66-2015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