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3 混凝土浇筑


8.3.1 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模板内或垫层上的杂物。表面干燥的地基、垫层、模板上应洒水湿润;现场环境温度高于35℃时,宜对金属模板进行洒水降温;洒水后不得留有积水。
8.3.2 混凝土浇筑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混凝土宜一次连续浇筑。
8.3.3 混凝土应分层浇筑,分层厚度应符合本规范第8.4.6条的规定,上层混凝土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完毕。
8.3.4 混凝土运输、输送入模的过程应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筑,从运输到输送入模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表8.3.4-1的规定,且不应超过表8.3.4-2的规定。掺早强型减水剂、早强剂的混凝土,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应根据设计及施工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允许时间。

表8.3.4-1 运输到输送入模的延续时间(min)

表8.3.4-1 运输到输送入模的延续时间(min)
表8.3.4-2 运输、输送入模及其间歇总的时间限值(min)

8.3.5 混凝土浇筑的布料点宜接近浇筑位置,应采取减少混凝土下料冲击的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先浇筑竖向结构构件,后浇筑水平结构构件;
    2 浇筑区域结构平面有高差时,宜先浇筑低区部分,再浇筑高区部分。
8.3.6 柱、墙模板内的混凝土浇筑不得发生离析,倾落高度应符合表8.3.6的规定;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加设串筒、溜管、溜槽等装置。

表8.3.6 柱、墙模板内混凝土浇筑倾落高度限值(m)

柱、墙模板内混凝土浇筑倾落高度限值(m)

    注:当有可靠措施能保证混凝土不产生离析时,混凝土倾落高度可不受本表限制。

8.3.7 混凝土浇筑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和终凝前,宜分别对混凝土裸露表面进行抹面处理。
8.3.8 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高于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时,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一个等级时,柱、墙位置梁、板高度范围内的混凝土经设计单位确认,可采用与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土进行浇筑;
    2 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两个等级及以上时,应在交界区域采取分隔措施;分隔位置应在低强度等级的构件中,且距高强度等级构件边缘不应小于500mm;
    3 宜先浇筑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后浇筑强度等级低的混凝土。
8.3.9 泵送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根据结构形状及尺寸、混凝土供应、混凝土浇筑设备、场地内外条件等划分每台输送泵的浇筑区域及浇筑顺序;
    2 采用输送管浇筑混凝土时,宜由远而近浇筑;采用多根输送管同时浇筑时,其浇筑速度宜保持一致;
    3 润滑输送管的水泥砂浆用于湿润结构施工缝时,水泥砂浆应与混凝土浆液成分相同;接浆厚度不应大于30mm,多余水泥砂浆应收集后运出;
    4 混凝土泵送浇筑应连续进行;当混凝土不能及时供应时,应采取间歇泵送方式;
    5 混凝土浇筑后,应清洗输送泵和输送管。
8.3.10 施工缝或后浇带处浇筑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结合面应为粗糙面,并应清除浮浆、松动石子、软弱混凝土层;
    2 结合面处应洒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3 施工缝处已浇筑混凝土的强度不应小于1.2MPa;
    4 柱、墙水平施工缝水泥砂浆接浆层厚度不应大于30mm,接浆层水泥砂浆应与混凝土浆液成分相同;
    5 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两侧混凝土提高一级,并宜采用减少收缩的技术措施。
8.3.11 超长结构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可留设施工缝分仓浇筑,分仓浇筑间隔时间不应少于7d;
    2 当留设后浇带时,后浇带封闭时间不得少于14d;
    3 超长整体基础中调节沉降的后浇带,混凝土封闭时间应通过监测确定,应在差异沉降稳定后封闭后浇带;
    4 后浇带的封闭时间尚应经设计单位确认。
8.3.12 型钢混凝土结构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型钢外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1/3,且不宜大于25mm;
    2 浇筑应有足够的下料空间,并应使混凝土充盈整个构件各部位;
    3 型钢周边混凝土浇筑宜同步上升,混凝土浇筑高差不应大于500mm。
8.3.13 钢管混凝土结构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浇筑;
    2 混凝土应采取减少收缩的技术措施;
    3 钢管截面较小时,应在钢管壁适当位置留有足够的排气孔,排气孔孔径不应小于20mm;浇筑混凝土应加强排气孔观察,并应确认浆体流出和浇筑密实后再封堵排气孔;
    4 当采用粗骨料粒径不大于25mm的高流态混凝土或粗骨料粒径不大于20mm的自密实混凝土时,混凝土最大倾落高度不宜大于9m;倾落高度大于9m时,宜采用串筒、溜槽、溜管等辅助装置进行浇筑;
    5 混凝土从管顶向下浇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浇筑应有足够的下料空间,并应使混凝土充盈整个钢管;
     2)输送管端内径或斗容器下料口内径应小于钢管内径,且每边应留有不小于100mm的间隙;
     3)应控制浇筑速度和单次下料量,并应分层浇筑至设计标高;
     4)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对管口进行临时封闭。
6 混凝土从管底顶升浇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钢管底部设置进料输送管,进料输送管应设止流阀门,止流阀门可在顶升浇筑的混凝土达到终凝后拆除;
     2)应合理选择混凝土顶升浇筑设备;应配备上、下方通信联络工具,并应采取可有效控制混凝土顶升或停止的措施;
     3)应控制混凝土顶升速度,并均衡浇筑至设计标高。
8.3.14 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结构部位、结构形状、结构配筋等确定合适的浇筑方案;
    2 自密实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
    3 浇筑应能使混凝土充填到钢筋、预埋件、预埋钢构件周边及模板内各部位;
    4 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布料点应结合拌合物特性选择适宜的间距,必要时可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布料点下料间距。
8.3.15 清水混凝土结构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结构特点进行构件分区,同一构件分区应采用同批混凝土,并应连续浇筑;
    2 同层或同区内混凝土构件所用材料牌号、品种、规格应一致,并应保证结构外观色泽符合要求;
    3 竖向构件浇筑时应严格控制分层浇筑的间歇时间。
8.3.16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多条输送泵管浇筑时,输送泵管间距不宜大于10m,并宜由远及近浇筑;
    2 采用汽车布料杆输送浇筑时,应根据布料杆工作半径确定布料点数量,各布料点浇筑速度应保持均衡;
    3 宜先浇筑深坑部分再浇筑大面积基础部分;
    4 宜采用斜面分层浇筑方法,也可采用全面分层、分块分层浇筑方法,层与层之间混凝土浇筑的间歇时间应能保证混凝土浇筑连续进行;
    5 混凝土分层浇筑应采用自然流淌形成斜坡,并应沿高度均匀上升,分层厚度不宜大于500mm;
    6 抹面处理应符合本规范第8.3.7条的规定,抹面次数宜适当增加;
    7 应有排除积水或混凝土泌水的有效技术措施。
8.3.17 预应力结构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避免成孔管道破损、移位或连接处脱落,并应避免预应力筋、锚具及锚垫板等移位;
    2 预应力锚固区等配筋密集部位应采取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的措施;
    3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在张拉后及时浇筑混凝土。

条文说明
8.3.1 在模板工程完工后或在垫层上完成相应工序施工,一般都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杂物,为了保证混凝土质量,应清除这部分杂物。为了避免干燥的表面吸附混凝土中的水分,而使混凝土特性发生改变,洒水湿润是必需的。金属模板若温度过高,同样会影响混凝土的特性,洒水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现场环境温度是指工程施工现场实测的大气温度。
8.3.2 混凝土浇筑均匀性是为了保证混凝土各部位浇筑后具有相类同的物理和力学性能;混凝土浇筑密实性是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后具有相应的强度等级。对于每一块连续区域的混凝土建议采用一次连续浇筑的方法;若混凝土方量过大或因设计施工要求而需留设施工缝或后浇带,则分隔后的每块连续区域应该采用一次连续浇筑的方法。混凝土连续浇筑是为了保证每个混凝土浇筑段成为连续均匀的整体。
8.3.3 混凝土分层厚度的确定应与采用的振捣设备相匹配,以免发生因振捣设备原因而产生漏振或欠振情况;混凝土连续浇筑是相对的,在连续浇筑过程中会因各种原因而产生时间间歇,时间间歇应尽量缩短,最长时间间歇应保证上层混凝土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覆盖。为了减少时间间歇,应保证混凝土的供应量。
8.3.4 混凝土连续浇筑的原则是上层混凝土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浇筑,但为了更好地控制混凝土质量,混凝土还应该以最少的运载次数和最短的时间完成混凝土运输、输送入模过程,本规范表8.3.4-1的延续时间规定可作为通常情况下的时间控制值,应努力做到。混凝土运输过程中会因交通等原因而产生时间间歇,运输到现场的混凝土也会因为输送等原因而产生时间间歇,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也会因为不同部位浇筑及振捣工艺要求而减慢输送产生时间间歇。对各种原因产生的总的时间间歇应进行控制,本规范表8.3.4-2规定了运输、输送入模及其间歇总的时间限值要求。表格中外加剂为常规品种,对于掺早强型减水剂、早强剂的混凝土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延续时间会更小,应通过试验确定。
8.3.5 减少混凝土下料冲击的主要措施是使混凝土布料点接近浇筑位置,采用串筒、溜管、溜槽等装置也可以减少混凝土下料冲击。在通常情况下可直接采用输送泵管或布料设备进行布料,采用这种集中布料的方式可最大限度减少与钢筋的碰撞;若输送泵管或布料设备的端部通过串筒、溜管、溜槽等辅助装置进行下料时,其下料端的尺寸只需比输送泵管或布料设备的端部尺寸略大即可;大量工程实践证明,串筒、溜管下料端口直径过大或溜槽下料端口过宽,是发生混凝土浇筑离析的主要原因。
    对于泵送混凝土或非泵送混凝土,在通常情况下可先浇筑竖向混凝土结构,后浇筑水平向混凝土结构;对于采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工程,也可先浇筑水平向混凝土结构,后浇筑竖向混凝土结构;先浇筑低区部分混凝土再浇筑高区部分混凝土,可保证高低相接处的混凝土浇筑密实。
8.3.6 混凝土浇筑倾落高度是指所浇筑结构的高度加上混凝土布料点距本次浇筑结构顶面的距离。混凝土浇筑离析现象的产生,与混凝土下料方式、最大粗骨料粒径以及混凝土倾落高度有最主要的关系。大量工程实践证明,泵送混凝土采用最大粒径不大于25mm的粗骨料,且混凝土最大倾落高度控制在6m以内时,混凝土不会发生离析,这主要是因为混凝土较小的石子粒径减少了与钢筋的冲击。对于粗骨料粒径大于25mm的混凝土其倾落高度仍应严格控制。本条表中倾落高度限值适用于常规情况,对柱、墙底部钢筋极为密集的特殊情况,仍需增加措施防止混凝土离析。
8.3.7 为避免混凝土浇筑后裸露表面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在初凝、终凝前进行抹面处理是非常关键的。每次抹面可采用铁板压光磨平两遍或用木蟹抹平搓毛两遍的工艺方法。对于梁板结构以及易产生裂缝的结构部位应适当增加抹面次数。
8.3.8 本条对结构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高于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时的浇筑作了规定。
    1 柱、墙位置梁板高度范围内的混凝土是侧向受限的,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侧向受限条件下的强度等级会提高。但由于缺乏试验数据,无法说明这个区域的混凝土强度可以提高两个等级,故本条规定了只可按提高一个强度等级进行考虑。所谓混凝土相差一个等级是指相互之间的强度等级差值为C5,一个等级以上即为C5的整数倍。
    2 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两个等级及以上时,应在低强度等级的构件中采用分隔措施,分隔位置的两侧采用相应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浇筑。
    3 在高强度等级混凝土与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之间采取分隔措施是为了保证混凝土交界面工整清晰,分隔可采用钢丝网板等措施。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分隔位置两侧的混凝土虽然分别浇筑,但应保证在一侧混凝土浇筑后的初凝前,完成另一侧混凝土的覆盖。因此分隔位置不是施工缝,而是临时隔断。
8.3.9 本条对泵送混凝土浇筑作了规定。
    1 当需要采用多台混凝土输送泵浇筑混凝土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各台输送泵的浇筑区域以及浇筑顺序,从方案上对混凝土浇筑进行质量控制。
    2 采用输送泵管浇筑混凝土时,由远而近的浇筑方式应该优先采用,这样的施工方法比较简单,过程中只需适时拆除输送泵管即可。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由近而远的浇筑方式,但距离不宜过长,否则容易造成堵管或造成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表面难以进行抹面收尾工作。各台混凝土输送泵保持浇筑速度基本一致,是为了均衡浇筑,避免产生混凝土冷缝。
    3 混凝土泵送前,通常先泵送水泥砂浆,少数浆液可用于湿润开始浇筑区域的结构施工缝,多余浆液应采用集料斗等容器收集后运出,不得用于结构浇筑。水泥砂浆与混凝土浆液同成分是指以该强度等级混凝土配合比为基准,去除石子后拌制的水泥砂浆。由于泵送混凝土粗骨料粒径通常采用不大于25mm的石子,所以要求接浆层厚度不应大于30mm。
    4 在混凝土供应不及时的情况下,为了能使混凝土连续浇筑,满足第8.3.4条的规定,采用间歇泵送方式是通常采用的方法。所谓间歇泵送就是指在预计后续混凝土不能及时供应的情况下,通过间歇式泵送,控制性地放慢现场现有混凝土的泵送速度,以达到后续混凝土供应后仍能保持混凝土连续浇筑的过程。
    5 通常情况混凝土泵送结束后,可采用在上端管内加入棉球及清水的方法直接从上往下进行清洗输送泵管,输送泵管中的混凝土随清洗过程下落,废弃的混凝土在底部收集处理。为了充分利用输送泵管内的混凝土,可采用水洗泵送的工艺。水洗泵送的工艺是指在最后泵送部分的混凝土后面加入黏性浆液以及足够的清水,通过泵送清水方式将输送泵管内的混凝土泵送至要求高度,然后在结束混凝土泵送后,通过采用在上端输送泵管内加入棉球及清水的方法,从上往下进行清洗输送泵管的整个施工工艺过程。
8.3.10 本条对施工缝或后浇带处浇筑混凝土作了规定。
    1 采用粗糙面、清除浮浆、清理疏松石子、清理软弱混凝土层是保证新老混凝土紧密结合的技术措施。如果施工缝或后浇带处由于搁置时间较长,而受建筑废弃物污染,则首先应清理建筑废弃物,并对结构构件进行必要的整修。现浇结构分次浇筑的结合面也是施工缝的一种类型。
    2 充分湿润施工缝或后浇带,避免施工缝或后浇带积水是保证新老混凝土充分结合的技术措施。
    3 施工缝处已浇筑混凝土的强度低于1.2MPa时,不能保证新老混凝土的紧密结合。
    4 过厚的接浆层中若没有粗骨料,将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目前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一般采用25mm石子,所以接浆层厚度应控制30mm以下。
    5 后浇带处的混凝土,由于部位特殊,环境较差,浇筑过程也有可能产生泌水集中,为了确保质量,可采用提高一级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进行浇筑。为了使后浇带处的混凝土与两侧的混凝土充分紧密结合,采取减少收缩的技术措施是必要的。减少收缩的技术措施包括混凝土组成材料的选择、配合比设计、浇筑方法以及养护条件等。
8.3.11 本条对超长结构混凝土浇筑作了规定。
    1 超长结构是指按规范要求需要设缝或因种种原因无法设缝的结构构件。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分仓浇筑超长结构是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有效技术措施,本条规定了分仓间隔浇筑混凝土的最短时间。
    2 对于需要留设后浇带的工程,本条规定了后浇带最短的封闭时间。
    3 整体基础中调节沉降的后浇带,典型的是主楼与裙房基础间的沉降后浇带。为了解决相互间的差异沉降以及超长结构裂缝控制问题,通常采用留设后浇带的方法。
    4 后浇带的留设一般都会有相应的设计要求,所以后浇带的封闭时间尚应征得设计单位确认。
8.3.12 本条对型钢混凝土结构浇筑作了规定。
    1 型钢周边绑扎钢筋后,在型钢和钢筋密集处的各部分,为了保证混凝土充填密实,本款规定了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
    2 应根据施工图纸以及现场施工实际,仔细分析并确定混凝土下料位置,以确保混凝土有充分的下料位置,并能使混凝土充盈整个构件的各部位。
    3 型钢周边混凝土浇筑同步上升,是为了避免混凝土高差过大而产生的侧向力,造成型钢整体位移超过允许偏差。
8.3.13 本条对钢管混凝土结构浇筑作了规定。
    1 本规范中所指的钢管是广义的,包括圆形钢管、方形钢管、矩形钢管、异形钢管等。钢管结构一般会采用2层一节或3层一节方式进行安装。由于所浇筑的钢管高度较高,混凝土振捣受到限制,所以以往工程有采用高抛的浇筑方式。高抛浇筑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混凝土的冲击力来达到自身密实的作用。由于施工技术的发展,自密实混凝土已普遍采用,所以可采用免振的自密实混凝土来解决振捣问题。
    2 由于混凝土材料与钢材的特性不同,钢管内浇筑的混凝土由于收缩而与钢管内壁产生间隙难以避免。所以钢管混凝土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来控制混凝土收缩,减少管壁与混凝土的间隙。采用聚羧酸类外加剂配制的混凝土其收缩率会大幅减少,在施工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用。
    3 在钢管适当位置留设排气孔是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的有效技术措施。混凝土从管顶向下浇筑时,钢管底部通常要求设置排气孔。排气孔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初始混凝土下料过快而覆盖管径,造成钢管底部空气无法排除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其他适当部位排气孔设置应根据工程实际确定。
    4 在钢管内一般采用无配筋或少配筋的混凝土,所以浇筑过程中受钢筋碰撞影响而产生混凝土离析的情况基本可以避免。采用聚羧酸类外加剂配制的粗骨料最大粒径相对较小的自密实混凝土或高流态混凝土,其综合效果较好,可以兼顾混凝土收缩、混凝土振捣以及提高混凝土最大倾落高度。与自密实混凝土相比,高流态混凝土一般仍需进行辅助振捣。
    5 从管顶向下浇筑混凝土类同于在模板中浇筑混凝土,在参照模板中浇筑混凝土方法的同时,应认真执行本款的技术要求。
    6 在具备相应浇筑设备的条件下,从管底顶升浇筑混凝土也是可以采取的施工方法。在钢管底部设置的进料输送管应能与混凝土输送泵管进行可靠的连接。止流阀门是为了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关闭,以便拆除混凝土输送泵管。采用这种浇筑方式最重要的是过程控制,顶升或停止操作指令必须迅速正确传达,不得有误,否则极易产生安全事故;采用目前常用的泵送设备以及通信联络方式进行顶升浇筑混凝土时,进行预演加强过程控制是确保安全施工的关键。
8.3.14 本条对自密实混凝土浇筑作了规定。
     1 浇筑方案应充分考虑自密实混凝土的特性,应根据结构部位、结构形状、结构配筋等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和浇筑方案。由于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大,施工方案中应对模板拼缝提出相应要求,模板侧压力计算应充分考虑自密实混凝土的特点。
     2 采用粗骨料最大粒径为25mm的石子较难配制真正意义上的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采用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的石子进行配制较为理想,所以采用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的石子配制自密实混凝土应该是首选。
     3 在钢筋、预埋件、预埋钢构周边及模板内各边角处,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必要时可采用小规格振动棒进行适宜的辅助振捣,但不宜多振。
     4 自密实混凝土虽然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但在浇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保证混凝土质量,控制混凝土流淌距离,选择适宜的布料点并控制间距,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可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布料点下料间距。
8.3.15 本条对清水混凝土结构浇筑作了规定。
     1 构件分区是指对整个工程不同的构件进行划分,而每一个分区包含了某个区域的结构构件。对于结构构件较大的大型工程,应根据视觉特点将大型构件分为不同的分区,同一构件分区应采用同批混凝土,并一次连续浇筑。
     2 同层混凝土是指每一相同楼层的混凝土,同区混凝土是指同层混凝土的某一区段。对于某一个单位工程,如果条件允许可考虑采用同一材料牌号、品种、规格的材料;对于较大的单位工程,如果无法完全做到材料牌号、品种、规格一致,同层或同区混凝土应该采用同一材料牌号、品种、规格的材料。
     3 混凝土连续浇筑过程中,分层浇筑覆盖的间歇时间应尽可能缩短,以杜绝层间接缝痕迹。
8.3.16 由于柱、墙和梁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与一般柱、墙和梁板混凝土浇筑并无本质区别,这一部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按常规做法施工,本条仅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作出规定。
    1 采用输送泵管浇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时,输送泵管前端通常不会接布料设备浇筑,而是采用输送泵管直接下料或在输送泵管前段增加弯管进行左右转向浇筑。弯管转向后的水平输送泵管长度一般为3m~4m比较合适,故规定了输送泵管间距不宜大于10m的要求。如果输送泵管前端采用布料设备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可根据混凝土输送量的要求将输送泵管间距适当增大。
    2 用汽车布料杆浇筑混凝土时,首先应合理确定布料点的位置和数量,汽车布料杆的工作半径应能覆盖这些位置。各布料点的浇筑应均衡,以保证各结构部位的混凝土均衡上升,减少相互之间的高差。
    3 先浇筑深坑部分再浇筑大面积基础部分,可保证高差交接部位的混凝土浇筑密实,同时也便于进行平面上的均衡浇筑。
    4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最常采用的方法为斜面分层;如果对混凝土流淌距离有特殊要求的工程,混凝土可采用全面分层或分块分层的浇筑方法。保证各层混凝土连续浇筑的条件下,层与层之间的间歇时间应尽可能缩短,以满足整个混凝土浇筑过程连续。
    5 对于分层浇筑的每层混凝土通常采用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根据分层厚度要求逐步沿高度均衡上升。不大于500mm分层厚度要求,可用于斜面分层、全面分层、分块分层浇筑方法。
    6 参见本规范第8.3.7条说明,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所以抹面次数要求适当增加。
    7 混凝土浇筑前,基坑可能因雨水或洒水产生积水,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泌水,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可在垫层上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
8.3.17 本条对预应力结构混凝土浇筑作了规定。具体技术规定也适用于预应力结构的混凝土振捣要求。
    1 由于这些部位钢筋、预应力筋、孔道、配件及埋件非常密集,混凝土浇筑及振捣过程易使其位移或脱落,故作本款规定。
    2 保证锚固区等配筋密集部位混凝土密实的关键是合理确定浇筑顺序和浇筑方法。施工前应对配筋密集部位进行图纸审核,在混凝土配合比、振捣方法以及浇筑顺序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
    3 及时浇筑混凝土有利于控制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损失,满足设计要求。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666-2011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